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奖者裴春亮 -kf凯发
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他说:“你要好好干,提高大家的收入,让群众都能过上好日子!”多年来,他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,带领群众建设新村修水利、发展高效农业、创办股份制企业,不仅让一个省级贫困村发展成为了全国文明村,还以“1 n”扶贫模式,让11个村11800口人实现搬迁脱贫,带动太行山区5万多群众脱贫致富。
裴春亮,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、裴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,党的十九大代表,十一、十二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中共第十届河南省委候补委员。先后荣获“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”“全国劳动模范”“全国道德模范”“中国杰出青年农民”“中国十大杰出青年”“全国最美村官”等荣誉。2019年,被授予新中国成立70周年“最美奋斗者”称号。
信守承诺,让乡亲们不再受穷
位于太行山南麓的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,曾是一个省级贫困村。从小吃百家饭、穿百家衣长大的裴春亮,凭着能吃苦、不服输的劲头,白手起家,艰苦创业,率先脱贫,成了当地的农民企业家。2005年,裴寨村换届选举,乡村们把希望寄托在裴春亮身上。面对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和乡亲们渴望脱贫的眼神,他暗下决心,发出“乡亲不富誓不休”的誓言。
他从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做起,捐资3000万元,无偿为全村村民建造新居,让全村153户595名群众住进了功能齐全、整洁美观的裴寨新村。他在带领党员群众打深井、建水库、修水渠,让乡亲们吃干净水、种水浇地的同时,拆除老村复垦土地600亩,兴建了钢架地温大棚、玻璃日光温室等750余座,成立蔬菜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,带动350余户1250多名群众发展高效农业,使每亩土地年收益从五六百元提升到五六万元,甚至达到十多万元。种了4座大棚的裴清才,逢人就说“要不是裴书记,我都不知道还要受几辈穷。”
实现精准扶贫、持续增收,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。如何才能让群众真正摆脱贫困,过上富裕生活?裴春亮经过深思熟虑、多方考察,梳理出了“大产业与小产业结合,传统优势产业与特色骨干产业结合”的发展思路,引导村民家家入股,筹资5亿元创建了多元产业并存的春江集团,让裴寨村实现了“人人有活干、家家有钱赚、户户是股东”的致富梦,人均年收入由2005年的不足千元增长到2019年的18000多元。
裴寨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,周边村的落差就越来越大了。面对各级荣誉的激励和周边群众生活现状,总书记的嘱托再次在裴春亮脑海里回荡。“一个人富了不算富,一个村富了也不算富,把周边村都带富才算真正富。”裴春亮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他以裴寨村为依托,整合全乡11个行政村1万多人,建成了公共配套设施齐全的裴寨社区,让城市公交车通到裴寨,山里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。
裴寨社区的人聚集多了,就业需求和压力也增大了。为此,裴春亮想了不少办法。先是把7米宽的老街扩建成25米宽的商业街,建起1000多间门店。又把村边的荒沟整理成建设用地,采取免费提供厂房、减免水电费等措施,引进上海衣尚、河南禾合、苏州澄新等3家服装企业,打造了可供2000人就业的服装产业园,形成农工商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,让群众真正实现了“挣钱顾家”两不误。2016年3月30日,赵乐际同志到裴寨调研时说:“裴寨的变化可真大,老百姓的生活真幸福,真可谓是天翻地覆的巨变!”
不辱使命,把山区群众带富
“虑于民也深,则谋其始也精。”在裴春亮的带领下,裴寨村成了“全国文明村”,裴寨社区步入发展快车道。这时,身为全国人大代表、满怀浓浓乡愁的裴春亮,却在提醒自己:把太行山区这一带的老乡们都带富,让他们过上好日子,才能无愧于总书记的嘱托。
“只有闭塞的思想,没有偏远的村庄。”太行山区一带盛产红薯,灾荒年间救过不少人的命,“红薯干,红薯馍,离了红薯不能活”的顺口溜至今还在流传。但眼看乡亲们种的红薯卖烂在窖里、纯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条卖不出去,裴春亮十分揪心,就在2016年倡导举办了“中国太行首届红薯粉条文化节”。没想到,这场文化节销售了10多万斤粉条,乡亲们大呼想不到,裴春亮也感到异常振奋。
“红薯粉条文化节”的走红,为当地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能,也更加坚定了裴春亮开展“红薯革命”的决心。从通过“公司 农户”模式,规模化发展红薯深加工产业;到注册“裴寨村”特产商标,让红薯等特产变成高端商品;再到跨境扶贫电商,实现“买全球卖全球”。裴春亮把当地的“土蛋蛋”变成了“金豆豆”。其中,以红薯粉条酸辣粉为主打产品的河南九月天食品有限公司,代加工的品牌达178家,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,直接或间接带动近万人就业。郭三苹、裴有红、冯贵花等贫困户月工资达到4000多元,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因红薯而改变了生活。
要想富,先修路。裴春亮说,以前要修的是有形之路,现在要修的是“网上之路”。他创新电商扶贫方式、筹建电商扶贫大厦,推动形成了“乡党委政策引领、裴寨村硬件支撑、公司网上经营、贫困户参与其中”的四方联动机制,3000家淘宝商户在裴寨落地生根,带动贫困户实现家家“网上淘金”、户户“线上脱贫”。井南洼村31岁的贫困户代艳萍,经过一个月的培训,成为淘宝店主人,月收入5000多元。
通过多年扶贫实践,裴春亮有了更多感悟:“因地制宜发展乡亲们易接受、好上手的项目,是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正路子。”习近平提出“精准扶贫”后,裴春亮的劲头更足了、视野更开阔了。他了解到,辉县西部太行山区的西沟、东寨、平甸、潭头4个村453户1798口人,还散居在海拔900多米的深山中,脱贫能力很弱,就决定发展旅游把这里的群众带动起来,助力精准扶贫。
“说了算,定了干,再大困难也不变。”于是,他捐资8000万元,配合当地政府实施“宝泉花园”扶贫搬迁工程;筹资5亿多元开发建设河南宝泉旅游度假区,安排搬迁村民在景区就业,带动景区周边西沈庄、东沈庄、周庄等几个村600多个家庭开展旅游服务,从事农家乐餐饮、民俗纪念品开发、土特产销售,带动山区群众直接就业2000余人,间接就业1万多人。仅圪针庄村从事旅游服务的农户就达95%以上,经营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80%以上。2017年,宝泉景区被评为“河南省旅游扶贫工作先进单位”。
厚植情怀,不让一个人掉队
有了对群众的亲劲儿,才有抓工作的韧劲儿;有了干事业的拼劲儿,才能为党分忧、为民解难。为了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动力,裴春亮给自己制定了“五个一”:“每个月到村民家中吃一顿饭;每个月走访一次困难家庭;每季度给党员讲一次党课;每年走访一遍社区家庭;每年主持召开一次群众大会。”在与群众的无缝对接中,了解困难群众的所思、所想、所盼。
困难户裴明军身体残疾,有“等靠要”思想。裴春亮没有简单给钱给物,而是拿出5万元资助大棚种植户裴清东新建了一座大棚,安排裴明军到大棚做一些简单的除草、浇水工作,每月收入1千多元。裴明军后来说,“还是靠劳动挣的钱花着踏实,裴书记是真心对咱好!”从那时起,裴春亮开始在村里推行《文明积分换物实施办法》,开展勤劳致富、见义勇为、孝老爱亲等“爱在裴寨—身边的榜样”评选活动,通过奖勤罚懒,让大家明白劳动最光荣,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。
薄壁镇沟湾村贫困户周玉平自身有残疾,父母均瘫痪在床,丈夫文盲且体弱多病,还要抚养儿女,家里非常困难。在裴春亮的帮扶下,她承包了玉女瀑景点商铺的经营权,用两年多时间,不仅还清了外债,还翻盖了房子、买了私家车。卫辉市唐庄镇南社村赵金海、李福等几户贫困户种植的20余亩卷心菜严重滞销、一筹莫展。裴春亮知道后,当即采购滞销卷心菜8万余斤,作为福利发给春江集团全体员工,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。
“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。”这是力壮如牛的裴龙银突发脑梗、因病返贫带给裴春亮的启示。为此,他不仅在村里设置了一块块健康提示牌,提醒村民“少吃油和盐”“吃米带糠、吃菜带帮”“按时入睡,定时起床”。还与河南省职工医院建立共建关系,以家庭为单位签订《裴寨村家庭保健协议》,让村民不出家门就能寻医问药,享受全方位的健康服务。
“富了钱袋,不能忘了脑袋。”裴春亮说,“我的目标就是带动新乡太行山区十几万父老乡亲走好共同致富之路,让更多群众听党话、跟党走。”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,裴春亮率先向新乡市红十字会捐赠500万元,用于疫情防控。他的举动不仅带动全市掀起了献爱心热潮,也激发了党员群众捐款捐物的热情。贫困户李佳枝捐出100元爱心款,村里考虑到她的情况,不建议她捐,她却说“我有困难时裴书记一直关心我,现在国家有难了,裴书记捐那么多,我也要尽一份心,一定要捐!”
不以事艰而不为,不以任重而畏缩。在确保“不让一个人掉队”的脱贫路上,裴春亮像扎根太行山的崖柏,正在用“最美奋斗者”的初心坚守、使命担当,唱响“乡亲不富誓不休”的奋进之歌。